在引用宋醫師後,我有請讀者思考一個問題:「是你決定腸道細菌,還是腸道細菌決定你?」 如果你的答案是「腸道細菌決定你」,那「吃益生菌」也許是您的一個選項。
專案的演進 檢視專案的演進,有助於了解專案的定義與專案管理這門藝術的演進。現代專案管理像這樣側重投入面(規劃、估計、成本、時間、範疇、風險管理)的做法一直持續至今。
為了把成本控制到最低,小型專案的專案經理通常得兼做專案工作,很難只是擔任專案管理者。第二項是在大約西元前2560年完工的吉薩大金字塔(the great Pyramid of Giza,又名「古夫金字塔」,是吉薩金字塔群中最大、最古老的金字塔,高度約146.59公尺),興建僅花費20年,用來作為法老王的陵墓,使用230萬塊石灰岩建造,墓室內的巨大花崗岩石塊則是以人力從800多公里遠處搬運過來。現在,它已經成為每一位專案經理人工具箱裡必備的工具。而專案心態得以更趨成熟,則是透過從過去的錯誤中學習,引進新方法。1930年代最著名的基礎建設專案就使用甘特圖,例如胡佛水壩工程,以及曼哈頓計畫。
就像專案的定義一樣,專案管理的定義也相當晦澀,一般人難以理解。至於產出面(目的、理由、價值、好處、影響、策略與客戶等)的概念,沒有被包含在專案管理最初的定義裡。東線主要從淮北進入淮南,然後進入長江以南的江蘇和安徽南部、浙江、江西、福建和廣東。
(吳松 弟 1999:417)以上所說的是南宋北方移民的路線,其西中東三線大體與永嘉之亂時秦雍、司豫、青徐諸州流人南下路線相當。宋金分領中國南北,大體也以秦嶺―淮河一線為界。梗攝字的較低元音不會是西晉末年的新興現象,它應是中央政府經過長期努力推廣到庶民大眾的。東列為秦嶺餘脈大別山,成西北 東南走向。
就邏輯過程來說,梗攝從古到今的變化是:(入聲尾略而不書) 梗 二 *aŋ > eŋ > iŋ 梗 三四 *iaŋ > ieŋ > iŋ 就移民過程來說,所有因為避胡南來的移民都以這較低的元音讀梗攝字,足見西晉末年以前,北方人民口中的梗攝字都具較低的元音(*a)。所謂分化,是說走上分途發展之路。
作為經驗總結,我們可以建立一條信念:移民的語言傾向保守,除非投入特殊環境。這兩次場面浩大的移民運動有幾個共同點:1. 移民方向由北而南。南方的保守還反映在微母(m-),日母(ȵ-)的讀法上,這兩類聲母南北以鼻音口音為區別,那不就是分化嗎? 南方大面積的創新現象是匣母歸零(ɣ > ø),北方還保留擦音的讀法,就這一點而言,北方是比較保守的。從邏輯過程看,南北分途發展的內涵可以大體概括為:南方保守,北方創新。
上引詩句的歷史背景是:永嘉之亂(307)和靖康之亂(1125 1142)。(一)永嘉之亂 西晉末年的八王之亂引起北方少數民族匈奴、鮮卑、氐、羌、羯內徙,迫使中原漢人大量南遷。」據估計,約有五百萬北方移民遷 居南方。關於宋代語言隨移民進入南方,我們看兩則評論。
自洛中脊來 ……閩、浙聲音尤不正。南宋.莊季裕《雞肋篇》說:「建炎(1127)之後,江浙、湖湘、閩廣,西北流寓之人遍滿。
兩次動亂之後的政治局面是長期的南北對峙,其結果在語言發展上呈現南北分歧。據估算,從永嘉元年到泰始二年(307 466)的一百六十年間,從北方向南方擁入的流民達九十萬人之眾,這是當時北方人口的八分之一,其結果使南方人口中每六人就有一人是北方僑民。
宋室一再南遷,最後在浙江杭州定下來。一個是南宋大儒朱熹的觀察,由學生包揚筆記而成,這就是《朱子語類》卷一百三十八所云: 因說四方聲音多訛,曰:卻是廣中人說得聲音尚好,蓋彼中地尚中正。西線分別從 北面翻越秦嶺和自東溯漢水進入漢水谷地,再翻越大巴山進入四川。中線:并司豫諸州的流人,則多南集於今日安徽及河南、湖北、江西、江蘇一部分地方,其後又沿鄱陽湖流域及贛江而至今贛南及閩邊諸地。(四)移民的語言 從中國移民史的角度看,現代漢語方言的地理格局是西晉末年永嘉之亂和北宋末年靖康之亂兩個歷史事件造成的。就年代深度說,漢字音在帝國轄境推廣普及廢日費時,絕非一紙令下就靡然成風。
換言之,移民在西晉末年(316)帶到南方的「文物」,實際上是更早以前就在民間流傳、家喻戶曉的故事,源自漢代。當北方人把梗攝字較低的元音讀法帶到南方以後,北方較低的元音升高了,這不一致的發展造成較低與較高的差別,正是分化的表徵。
上文說過,移民運動代表分化,這分化兩字到底代表什麼意思?梗攝字的元音形式在南方移民口中比較保守,怎能說是分化?是的,這種素樸的字面解讀有必要解析。文教推廣曠日廢時,這一點可從後世的歷史過程取得理解—明清的知思韻經過兩個朝代六、七百年的推廣只普及於冀魯豫三省,這一點後文續有說明。
南北方言各有保守與創新,只要有分歧,都可以用分化概括。(吳松弟 1997:414)上引韓淲詩說的是南宋蘇州的情況,韋莊描述的是湖南境內北方人流徙的社會現象。
安史之亂的移民運動規模不小,但為時不過八年,政治上也沒有造成長期南北分治。中線主要從河南平原進入湖北、湖南,然後再進入廣東、廣西。如果以梗攝三四等做對比,南北差異更加顯著:南方元音較低(*iaŋ),北方元音較高(*iŋ)。這時的南北界線大致在秦嶺―淮河一線。
這是因為南方北緣有三列山系的限制:西列為巫山、武陵山脈,成南北走向「失敗」及「面對失敗」是本書的主旨。
麥提原本打算隱居,但是因為黑人與白人的戰爭持續,克魯─克魯率領黑人孩子上戰場,麥提於是離開無人島,為黑人孩童向白人國王請命,也讓自己被捲入更多紛擾中……在歷經了一連串磨難和逃亡後,麥提體悟到,人不能完全和他人斬斷關係,即使他想要遺世獨立,世界的紛擾及混亂還是會找到他。是啊,我們在跌倒、遇到挫敗時都想躲起來,什麼人都不想見,什麼話都不想聽,只想好好傷心。
要真正邁向成長,必須做許多辛苦的工作,這也包括反省自己的失敗,努力思索下一次怎麼做會更好。當戰爭再次爆發,麥提決心這次一定要拯救自己的國家,於是他重新成為國王(這一次,是真正成為一名成熟的國王了,不只是繼承父親的王位),打算用和平的手段而非戰爭來拯救國家。
」「沒有人戴著手銬出生,直到人們把鐵鍊加在你身上。文:林蔚昀(作家、本書譯者) 【譯序】一個關於初衷的提醒 《麥提國王在無人島》是《麥提國王執政記》的續集,講述少年國王麥提在改革失敗、國家被三個敵國瓜分後,被流放到無人島,後來又歷劫歸來,拯救了國家的故事。如何面對失敗?如何在失敗後再站起來?這些事,父母、老師、學校和大師都不會教我們。麥提在無人島上並非無所事事,不用再操煩國事,他學游泳、駕船、探索島嶼,到鄰近的島嶼去給住在那邊的小孩上課,和自己對話,和看守他的士兵及青少年交談,認識身邊的大人和自己,發現原來大家都是生命的囚徒。
根據麥提所在地的不同,這本書可以分成七個階段:監獄、逃亡、無人島、礦坑(勞改營)、學校、回到王宮重新成為國王、放棄王位去工廠。」還問:「我要這勝利幹嘛?」 雖然憂鬱的國王勸麥提忍耐,要他不要放下自己的改革,以及對孩子們的承諾……麥提卻堅持自我放逐,到無人島上與世隔絕。
《麥提國王執政記》讓我們看到追逐理想很容易,成功甚至也不那麼難,只是在人生路途上總是埋伏著失敗。柯札克書寫這些人的故事,讓讀者看到:「生命就是一座監獄。
在每個階段,麥提都會遇到一些新的人事物,學到一些新的東西,歷經到一段新的自我辯證和成長,彷彿小王子在不同的星球間遊歷,遇見不同星球上的人事物(有人認為麥提國王的故事受到《小王子》﹝Le Petit Prince﹞的影響,但麥提國王的寫作時間其實比《小王子》早二十年)。市面上充滿了教人如何追夢、成功、過一份「好」人生的書,但是關於如何收拾搞得一塌糊塗的人生的書籍,卻是那麼地少。